首页 > 游戏资讯 > 硬件科技 > 爱它,恨它,憎它,怨它,终究逃不过它
题图/智械画师
AI算法提供:Stable Diffusion
技术进步的脚步,无法阻挡
AI在人类应用领域范围越来越广,有关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也日渐增多。自2016年Alpha Go击败世界第一围棋冠军柯洁,AI的能力首次为大众所注意到,直到最近几年,AI识图、AI摄影、AI写作,越来越多的AI应用触及到普通人生活中。而今,借着众多惊艳画作进入人们视野的AI绘画,又一次引起了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。
从国外到国内,各种AI绘画网站涌现,科技工作者们乐此不疲,从深度到广度挖掘AI绘画的种种可能。于大众用户而言,目前市面上的AI绘画操作方式都较为简便,只需操作者输入关键词条,稍等片刻就能收获一副画作。根据AI被开发者“投喂”数据的体量,最终成品也会有所差距,或是抽象到“san值狂掉”,或是惊艳无比。个中佼佼者不论是对指定风格的模仿,还是对画面细节的处理,都达到了令人叫绝的程度。
图源 微博@Simon_阿文
出于不同身份,人们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。普通网友往往对AI绘画能使自己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具象化的功能感到惊喜。而从事绘画工作的工作者则对AI绘画的智能感到担忧,“我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?”
绘画行业的“智械危机”
一直以来,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服务人类。AI绘画能够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性作画需求,让创作者更好地将精力放在创作本身,也成为许多普通人实现创作梦想的重要工具。但现实中天资聪颖的画手始终是稀少的,更多的是普通从业者,而快速发展的AI绘画,其呈现的效果已经达到众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水平。
图源 微博@Simon_阿文
例如之前引发外网热议的“AI作品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一等奖”事件,获奖者Jason Allen便是基于AI产出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。固然其用心颇多,但也可见AI作画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,对于大部分从业者而言,的确会影响其原创热情和信心。
此外,版权也是AI绘画逃不过的关。由于绘画AI创作模式的特殊,以及可参考案件数较少,不论是维护AI的创作权益,还是鉴定其侵权与否都难度较大,仅仅依靠软件开发商制定的规范仍是难以防范有心之人。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主打“画风还原”日本绘画AI“mimic”上线后遭到众多日本画师抵制,纷纷声明禁止AI学习自己的画作。
不过,如果回顾过往来看,关于绘画AI是否会取代画师的忧虑也并不完全是新鲜事。19世纪,法国画家保罗·德拉罗什初见摄影技术时便高喊“绘画已死”,但绘画并未自此衰落,反而是衍生出更多的绘画风格,并通过摄影复制得以广泛传播。同样绘画AI在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时,也能成为创作者的辅助工具,提高工作效率,探求突破固有角度和思路的可能性,还能激发普通人的创作热情,让艺术与大众产生联系。
从科技发展角度讲,AI绘画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。70年代,艺术家哈罗德·科恩开始利用电脑程序“AARON”进行绘画创作,此技术发展至今在作画精度和质量上颇有提升,但仍旧存在作画“抽象”问题,在追求真实感和细节处理的人像、景物作品中尤为明显。除了技术层面的提升,AI绘画服务领域也有待拓展,其未来服务对象可以包括与绘画相关的所有行业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正是更为成熟的技术,需要开发者们不断努力推动AI绘画持续向前发展。
当AI绘画应用不只是图像生成
得益于AI所具备的超强学习能力,其成长速度也十分惊人,如今市面上出现的AI绘画已经形成了“诸神大战”的局面。据目前网络上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来看,也不乏开发者们力求开发出AI的更多功能,将其运用于更多场景之中。
国产AI绘画应用中,“文心一格”与“即时AI”在AI绘画产出画作的基础上,还能为设计起到更专业的辅助作用。前者在预览页面就有AI画作用于马克杯、帆布袋等产品的效果图,后者则能结合使用者的文字描述和图像联想,快速生成参考图,且设计者可以在此基础上,控制颜色、构建基础图形、调整布局等等。